bob真人每天,家住郑州市金水区的任海平都用南水烧水做饭。从小在郑州长大的他,目前负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分局辖区段的水质检测工作,对用上南水后自来水水质的变化印象深刻:“以前的水口感不好,水垢较多,现在甘甜得多,水垢也少了。”
今年5月13日下午,习总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地察看引水闸运行情况,随后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并察看现场取水水样。习总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是河南的责任,更是河南的担当。
“不断完善工程运行、维护、应急管理制度机制,持续提升工程自动化调度、巡查、监管智慧化水平,加大水源地和总干渠沿线水源、水质、生态保护,全力保障水源地及总干渠水质持续稳定达标。”作为一名老水利,省水利厅党组刘正才是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的见证者和实践者。
河南作为南水北调最大受水区,如今,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八成以上为南水,全省11个省辖市、41个县(市、区)、64个乡镇全部通上南水,直接受益人口2400万人。
出河南,经河北,一渠清水送京津。在北京,南水占城区日供水量的75%左右,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在天津,一横一纵、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已经形成。
牢记嘱托,河南着力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规划观音寺等9座调蓄工程,总库容约29亿立方米,估算总投资896亿元;规划南水北调新建供水工程、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生态补水工程,估算投资510亿元。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南水北调受水区版图不断扩大,一些非受水区如开封、商丘等地也有望用上南水。
因为一项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1.4亿人的生活得到改变、40多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得以优化。“古有京杭运河,今有南水北调”,纵贯中国大地的两条人间“天河”,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亮丽风景线。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沟通了长江、黄河、淮河bob真人、海河四大流域bob真人,初步构筑了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
5月14日,习总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十四五”时期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中线亿立方米,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沿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北调的南水已成为不少北方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通水7年来,中线工程在沿线已经初步构建起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骨干水网:干线工程是纲,配套的泵站和管道是目,调蓄湖泊和水厂是结。纲、目、结有机结合,编织出我国从南到北从城市辐射乡村的一张水网。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承上启下,连接起总干渠和用水户终端,包括总干渠至自来水厂的引水渠道、自来水厂以及水厂以下管网。配套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同步达效。
南水通过一个个分水口、上千个提灌站、十多个调蓄湖泊和数百个水厂,以及无数条地下输水管线,奔向城乡的工厂企业,流向千家万户。
“中线总干渠与配套工程在河南省形成了南北一纵线、东西多横线的供水水网,形状像一个鱼骨架。”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雷淮平说,全省南水北调配套管道长约1460公里,目前供水覆盖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11个省辖市和41个县(市、区)的89座水厂。
这两天,河南水投集团旗下中州水务副总经理车奇星很忙,忙着筹备在濮阳市召开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现场会。“我们成功探索出了‘一个水源覆盖城乡、一张水网集中供水、一个主体运营管理、一个标准服务群众’的濮阳模式,为全省城乡供水一体化提供合作方案和实施路径。”车奇星不无自豪地说。
河南水投集团是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主体,随着河南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大力推进,南水逐步走入工程沿线寻常百姓家。目前,我省64个乡镇的群众喝上了南水,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
中线一期工程连通自然河湖水系,形成了一张生态水网。通过生态用水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地上地下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了受水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南水北调工程自觉肩负起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主力军作用。在丹江口水库来水丰沛时,中线一期工程加大流量输水,借机向沿线河流、湖泊、湿地补水。自2016年至今,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补水总量超过70亿立方米bob真人。
生态补水置换出了被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地下水超采局面得到缓解,地下水位逐步上升,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改善了河湖生态与水质,社会反响良好。
沿线城市通过水源置换和生态补水,提高了供水量,用于河湖水系的生态用水相应增加,为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环境创造了条件。许昌、郑州、焦作和南阳目前已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中线一期工程一张改善生态环境的大网已经形成。为促进水源地水质保护,丹江口水库周边所有城镇均实现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全覆盖,污水和垃圾实现全面收集和集中处理。自2007年以来,我省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2平方公里,水源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水土资源的利用率显著提高,整体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升,沿岸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水运关乎国运。南水北调带来的优质水源,提高了受水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形成了以工程为纽带的一批城镇和工业园区,织成了一张经济循环网,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了沿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我省为例,水质保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被关停,有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的工业企业按计划逐步改造、外迁,促进了产业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
近年来,在关停并转污染企业和养殖项目的同时,中线工程水源地和干渠沿线加快调整种养结构,推广生态循环农业,逐步限制、淘汰高污染工业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工业,一些地区初步形成了生态产业体系,发展增量不增污。
中线一期工程为受水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机遇。在农业发展方面,缓解了城市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的矛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抵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在工业发展方面,充足的水源为富士康、百威啤酒等工业项目落地提供了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工程沿线过去受制于水的旅游业被盘活。郑州在市区段干渠两侧各200米范围,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许昌依托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打造“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城市景观,提升了城市发展品位。
河南省计划进一步扩大南水北调规划供水范围,包含沈丘、项城、孟州、沁阳、林州、开封市区等26个县(市、区)。规划新建观音寺、沙陀湖、鱼泉等9座调蓄工程,形成以总干渠为纽带,以供水线路、生态补水河道为脉络,以调蓄水库为保障,辐射水厂及配套管网、河湖库网的供配水体系。
“围绕国家水网建设和‘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重大要求,利用南水北调贯通我省四大流域的有利条件,着力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全域水网,上下游贯通、干支流协调、丰枯期互补、多水源互济的流域水网,内连外通、蓄泄兼备、旱引涝排、生态宜居的区域水网,着力打造中原水网布局,不断优化域内水资源配置,持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省水利厅党组刘正才说。